小学时,因为妈妈管得严,再加上一点小聪明,我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直到考初中时发挥失常。虽然幸运地靠语文竞赛一等奖加了3分,勉强进入重点初中,但学习的信心全无。再加上初中三年父母关系继续恶化,妈妈无心也没有能力再管我作业。我象脱缰的野马,上课不专心听,下课不复习,作业不好好做。三年下来,成绩可想而知。

初中毕业时,母亲不甘心看我从此断了求学的路,想尽办法征得当时已经选定被保送的学霸的同意,由她替考把我送进了重点高中。进了省重点,我更不知道该怎么学了。首先是荒废了初中三年,拉下太多知识,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周围的同学都是郊区各初中的尖子生,让我更没信心。第一个学期考试,除了语文,其它科目我都是不及格。

按照当时的状况,我应该在毕业之前辍学。今天,绝对没有机会站在这里。什么事情让我不但继续学业,而且热爱学习?本来高中毕业都悬的我,前后在三个不同的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连续读了11年大学,到现在也继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永远学不够。

转机就是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后班主任老师半个小时的家访。老师并不知道那个中考成绩不是我的。他来家访的问题是:“你年龄是班上最小的,中考成绩很好,看上去也很聪明,为什么期中考试这么差?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变故?有什么我可以帮得上的?”,

面对老师的信任,我很惭愧,却不敢把真象讲出来。爸爸妈妈连声地保证,一定在家多督促。老师匆匆走后,我们继续激动了一个晚上:老师说的,我很有潜力,也许我真的有潜力呢?这么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没看错吧?多看得起我们啊! 再不努力对不起老师啊!

从那时起,我开始直面学习。原来一直想躲着,或者找“做弊”之类的捷径。真正有信心面对它,才发现学习并不难。高一期末,我从倒数升到第14名。当时的兴奋清晰得恍如昨天,哪怕以后两年期中期末排名基本保持前三,哪怕大学每年拿一等奖学金,也不能和那个第14名相比,因为那是质的突变,发现了学习的乐趣。

青少年时期,挑战很多,希望更多!如果老师一次对孩子爱和尊重的有效表达和一年中的鼓励信任可以改变他们对自己、对学习的态度,那家长日复一日的爱和尊重,亲密的亲子关系,能创造多长远的前进动力和奇迹呢?当时我也纳闷:半个小时家访产生的动力怎么会这么大?改变了我一生的道路。读心理学系硕士,才发现自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物。

经典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也叫“期待效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显示,老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在这个实验中,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 · 罗森塔尔 (Dr. Robert Rosenthal) 和助手在一所小学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把随机抽取的18名学生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认真地说他们是“经过科学测试发现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并叮嘱校方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

显然,“权威性谎言”发生了暗示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受到虚构的测试结果影响,来自老师潜移默化中的热爱和期望让这18位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象那座雕像一样,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之后的跟踪调查发现这种积极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成人期.

类似的变化在学校里屡见不鲜。当老师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常表扬在课堂上的参与、知识面广时,原来厌学的孩子对学习的态度积极了,对学校热爱了,甚至在家里也比以往更自律。相反,另一位天资聪明但专注力弱的男生,从小学开始每年都常在课堂上受批评。他的反应就是更调皮,当 “class clown”逗同学们笑,老师告状后在家又是父母的责备,所有和成人的交流都是负面的,持续到高中。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多项研究反复验证了老师及时并具体的表扬会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学习更专心,并减少问题行为[1]。研究人员建议老师赞美对批评的比例应该是4:1到5:1。父母给孩子反馈时原则也类似,一味的批评只能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如果孩子得不到正面的关注,他宁可得到负面的关注也不想没人关注!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得到至少一位成人的信任,(不一定是父母,也许是祖父母、教会青少年团契同工、网球教练等)那他/她将来成功的机率就高很多。在公立学校工作这19年,我接触到不少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但从未碰到过任何一无是处的孩子。只要多观察,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可作为家长,我们以自己三、四十年的阅历,看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看都更容易看到他们需要提高的地方!

請問,上一次您夸自己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时候?

青少年的优点有很多:

十一到十九岁期间,智力迅猛提高,认知学习能力逐渐接近人生顶峰!理解力明显提高,道理更容易被理解了。热情,有活力、创造力!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独立欲强,在行为活动、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渴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大人。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同时,挑战确实也不少。

调控情绪和行为能力的生理机制还没有发育完全,再加上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导致行事常会欠周全,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使自己陷入既想自治,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有独立欲望但缺乏独立能力,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渴望自由,却不了解随自由而来的是责任。在这样的矛盾中慢慢趋于成熟的青春期。


标签 家庭 你我他